“神形兼備”是我國人物肖像雕塑創作最為基本的審美準則,同時也是方法論,中國的肖像雕塑家都知道“神形兼備”,其主要內容是肖像作品在反映人物對象時達到形與神的完美統一,作為方法,則要求雕塑家充分掌握人物對象的生活資料,對其形與神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消化,最終升華出對象形與神的個性特征,然后創作出“形神兼備”的作品。
在此提出創作個性并不否定中國好的人物肖像雕塑作品具有人物雕塑藝術家個性的現實,特別是一大批從事紀念性肖像創作的資深雕塑家,其作品都能展現出各自不同于他人的藝術個性。
但筆者認為,從總的中國肖像雕塑現狀來看,藝術家的創作個性在肖像創作中需要進一步覺醒,凡西方雕塑大師的人物肖像雕塑作品所展示得藝術自身的藝術個性是顯而易見的。
屬于藝術家自己的“形與神”,在肖像中的反映是多方面的,它受藝術家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所左右,這種創作主體的“形城市雕塑與神”的展示,也許是藝術家研究和表達對象的獨特方法,或者是特殊角度,也許是藝術家所慣用的獨特塑造語言,或者是個性化形體語言,也許是藝術家所一慣崇尚的審美意境,等等。
人本主義也好,人文主義也好,都是關懷人性的話題,歷史上每一次對人性的角度獨特的關懷都會導致藝術的一次大變革。
當代社會關懷人性又具有了新的內容,我們提倡關懷他人之時又關懷自己,同樣,在關懷自己的同時,千萬不廣場雕塑要忘記關懷他人,如果顧此時彼,都不能算得上符合時代觀念,這也許帶有后現代得意味,筆者愿中國的肖像雕塑在新的時代擁有自己的位置,為社會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
雕塑最常用且最廉價的主材是泥,與雕塑家最親近的也是泥,它具有可塑性強,改動方便,保存難度小,溫度適應范圍大,造價低等優點,從小稿子到大型雕塑,都是用泥塑造原型。
但不是所有的泥都可以作雕塑的,它必須是粘性強,質地細的泥景觀雕塑土,目前我國常用的泥有:。
黃泥土,產于山丘地,土質較細,粘性強。
青灰土,產于我國江南一帶,粘合性強于黃泥,且土質細。
土紅色泥,土質細,粘性好,收縮小,是雕塑的理想用土。
陶土,顆粒均勻,粘性強,土質細,但收縮性較大。
這些泥使用前應經過多次攪拌,其使用效果才會更好。
除了用泥做雕塑外,還有用油泥,面,糖等材料來做雕塑的,面粉和糖在民間運用較多,園林雕塑而油泥也常常為雕塑家所用,油泥是一種人工制造的合成材料,它由廢橡膠,蠟,植物油或機油,滑石粉等材料熔制而成,具有粘性強,不易干裂的特點,但受溫度影響大,價格高,量少,所以一般雕塑家常用它做小稿子或尺寸較小的作品。
輔材。
雕塑的輔材較多,它們主要都是為了加強雕塑的強度,這些材料有木質,金屬,絲麻等,木材有方木,圓木,木板,木塊等,金屬有鋼筋,角鐵,鐵絲,鐵釘等,綜合材料有棕繩,棕絲,塑料薄膜等。